首页

生命宇宙

纪实短片

二维视界
视觉共享
旅途
Home
Life and the Universe
Documentary film
Two dimensional world
Visual sharing
Journey
 

生命与宇宙

 

恐龙上亿年都没进化出智慧,为何人类只用百万年就进化出智慧?

在地球漫长的岁月中,恐龙与人类皆为各自时代的地球霸主。尽管两者在地球生态位上享有类似的统治地位,但人类与恐龙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人类演化出了文明化的智慧,而恐龙却没有。

恐龙上亿年都没进化出智慧,为何人类只用百万年就进化出智慧?

对于恐龙而言,智慧显得更加多余。庞大的体型便是它们无与伦比的“智慧”,恐龙对其他生物的压迫几乎是降维打击,它们的食物来源充沛,无需担心能量不足。

恐龙上亿年都没进化出智慧,为何人类只用百万年就进化出智慧?

恐龙生活安逸,它们没有进化出智慧的外在压力。即使脑容量较小,也不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统治力。智慧对于恐龙来说,不会带来任何生存优势,反而会削弱它们的统治地位。

恐龙上亿年都没进化出智慧,为何人类只用百万年就进化出智慧?

以猴子为例,猴子在人类眼中已然颇为聪明,拥有相当于3到4岁儿童的智商。但当猴子遭遇狮子时,它们不会愚蠢到与狮子硬碰硬,而是利用自己灵活的优势逃到树上,在树枝间跳跃。在猴子的世界里,灵活才是真正的“智慧”。

恐龙上亿年都没进化出智慧,为何人类只用百万年就进化出智慧?

或许在猴子的进化史中,有些猴子自负于自身的智慧,试图与狮子正面对抗,结果迅速被淘汰。如今我们见不到这样的猴子,是因为它们已被自然选择淘汰。

再者,智慧的进化并非想进就进,除了需要外部动力,更重要的是基因突变。在基因突变的过程中,恰巧突变出智慧基因,并被大自然选中保留下来,这个过程中任何变故都可能导致智慧基因被淘汰。

恐龙上亿年都没进化出智慧,为何人类只用百万年就进化出智慧?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智慧在早期确实是累赘,几乎无实际作用。但若某个物种能驾驭智慧,并发挥其优势,便有可能被大自然保留。人类正是这样的物种。

然而,无论如何,人类进化出智慧纯属偶然,是诸多偶然因素的结合产物。如果让历史重演,人类再次进化出智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恐龙上亿年都没进化出智慧,为何人类只用百万年就进化出智慧?

智慧的进化并非想进就进,除了需要外部动力,更重要的是基因突变。在基因突变的过程中,恰巧突变出智慧基因,并被大自然选中保留下来,这个过程中任何变故都可能导致智慧基因被淘汰。

恐龙上亿年都没进化出智慧,为何人类只用百万年就进化出智慧?

而基因突变本质上是随机的,虽然外部环境会影响,但内在的随机性才是决定性因素。

众所周知,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最初生活在森林中,以四肢行走。后来东非大陆的环境发生剧变,森林退化,古猿被迫来到稀疏的草原,开始在地面行走。

恐龙上亿年都没进化出智慧,为何人类只用百万年就进化出智慧?

不要以为所有来到地面的古猿都得以存续,实际上,大部分古猿都在此过程中被淘汰,只有少数森林古猿最终进化为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消耗的能量更少,不足四肢行走的一半。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走出森林的一小部分古猿存活下来,学会了用火,开始食用熟肉,获得更多能量,得以将多余能量投入大脑。

恐龙上亿年都没进化出智慧,为何人类只用百万年就进化出智慧?

也就是说,从森林来到草原的古猿在身体上并无多少优势,他们失去了在森林中的灵活性,同时不具备狮子老虎的速度与爆发力。迫于生计,这些古猿不得不将更多能量投入到发展大脑上。

生命在进化的道路上没有固定的方向,智慧不是进化的终极目标,甚至在大自然眼中,智慧根本谈不上目标。人类进化出智慧,只能说是建立在无数巧合事件上的产物,在这无数次巧合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人类便不可能出现。

大自然选择留下的物种,是那些适应环境的物种,而非拥有智慧的物种。换言之,生存即是“智慧”,只要某个物种能凭借某种生存手段更好地存活,这种手段便是最大的“智慧”。

 

 

十大悬而未决的宇宙之谜

宇宙是一个神秘而充满未解之谜的地方,充满了挑战和探索的机会。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研究和观测中,已经揭示了许多宇宙的奥秘,但仍有一些问题令人困惑,甚至令人感到恐怖。以下是宇宙中的十大未解之谜,它们鼓励着科学家们不断前行,以解锁宇宙的奥秘。

一、黑暗物质: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都是不可见的,被称为黑暗物质。尽管黑暗物质对宇宙的结构和演化有巨大影响,但其本质仍然不为人所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黑暗物质的性质和组成,以更好地理解它在宇宙中的角色。

二、黑暗能量:黑暗能量是引起宇宙膨胀加速的一种力量,占据了宇宙能量和物质的大部分,但其性质和起源仍然是一个谜。黑暗能量的存在改变了我们对宇宙膨胀的理解,但我们仍然无法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三、夸克星:夸克星是一种由夸克更小的粒子组成的假设性天体,其内部极度压缩,可能存在于宇宙中,但尚未被观测到。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可能的夸克星迹象,以验证它们的存在。


四、暗流:宇宙中存在一些未解之谜的流体结构,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异常温度差异,这些被称为暗流,其起因尚不明确。研究暗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演化和结构。

四级文明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科学家对四级文明闭口不谈?

五、引力波: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测,于2015年首次被探测到。尽管我们已经探测到多个引力波事件,但它们的源头和性质仍然存在许多未知。解释引力波的来源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挑战,也有望揭示更多关于宇宙的奥秘。

六、黑洞信息悖论:黑洞是宇宙中的神秘物体,它们吞噬了一切物质和信息,但根据物理定律,信息不能被永久丧失,这导致了著名的黑洞信息悖论。解决这一悖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黑洞的性质。

四级文明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科学家对四级文明闭口不谈?

七、暗物质生命:有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黑暗物质可能是由类似于普通物质的粒子组成,可能支持生命。这个想法引发了关于宇宙中是否存在暗物质生命的猜测。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但这个假设仍然引人猜测。

八、引力:尽管我们对引力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但它的本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引力是如何与其他基本力量相统一的问题。解开引力的奥秘对于物理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它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中的力量。

四级文明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科学家对四级文明闭口不谈?

九、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的起源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虽然有宇宙大爆炸理论,但我们对它的真正原因和初始条件了解有限。研究宇宙的起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演化。


十、异常的天体现象:宇宙中存在一些异常的天体现象,如快速射电暴、FRBS和奇怪的星系,这些现象的起因和性质仍然没有被完全解释清楚。研究这些异常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中的变化和多样性。

 

创生之柱

 

 

92亿光年外,天文学家发现“大得不可能存在”的巨型宇宙结构

如今,天文学家们在92亿光年外探测到了一个巨型宇宙结构,超出了人类的想象。

这项研究来自于中兰开夏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他们发现了一个被称为“ 大环”的巨大宇宙结构,其直径约为13亿光年, 相当于满月的15倍,这个“大环”并不如其名声所暗示的那样微不足道,相反,它的存在简直太壮观,以至于让人难以置信。

92亿光年外,天文学家发现“大得不可能存在”的巨型宇宙结构

在这些结构中, 一些被认为是“大得不可能存在”的结构因为太过于遥远而鲜有人知,但他们的存在却让我们对宇宙的宏大感到震惊,比如这次研究人员发现的 “大环”,这个巨型结构反映了宇宙中物质的巨大聚集体,其直径约为13亿光年,这一发现的基础正是“类星体”,这些亮天体的光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使得天文学家能够分析和探索遥远星系的分布。

92亿光年外,天文学家发现“大得不可能存在”的巨型宇宙结构

天文学家利用类星体的光辉来探测星系的分布 ,当类星体的光线穿越宇宙时,星系就会吸引并偏转光线,使得类星体在不同位置呈现出不同强度的亮度,这使得我们能够辨别出星系的存在和位置,相比之下,超新星、脉冲星和其他天体虽然也有发光的过程,但是其光度远远弱于类星体。

92亿光年外,天文学家发现“大得不可能存在”的巨型宇宙结构

在发现了“大环”的同时,天文学家们还发现了另一个巨型结构“巨弧”,这个巨型结构的跨度达到了惊人的33亿光年,比“大环”还要大,它的存在可能与“大环”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存在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92亿光年外,天文学家发现“大得不可能存在”的巨型宇宙结构

我们知道的宇宙只是冰山一角,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的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未来,我们将会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并发现更多的星球和星系,这将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探索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机会。比如本次发现的“ 大环”和“ 巨弧”,将可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去探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性质。

 

 

 

在不明力量推动下,银河系正朝一个未知目的地飞奔

大尺度宇宙像是一个蜘蛛网,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像是一团挤在一起的肥皂泡。银河系之大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常识,而银河系在大尺度宇宙中却依然如一粒微尘。

宇宙大尺度结构。

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是人见人爱的仙女座星系,它距离我们约250万光年。而在距离我们大约300万光年的地方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三角座星系。这两个星系,连同银河系,以及附近的一些矮星系,组成了一个小规模的星系集团,被称为“本星系群(Local Group)”。“本”的意思是“本地”,也可以理解为附近。但这个“本地”是建立在宇宙学尺度上的,以百万光年为单位度量。

银河系。John Colosimo / ESO

仙女座星系。ESA / Hubble / Digitized Sky Survey 2

三角座星系。ESO

宇宙中有许多星系集团。距离“本星系群”最近的星系集团叫“室女座星系团(Virgo Cluster)”。之所以叫“星系团(Cluster)”而不叫“星系群(Group)”,是因为它的规模更大,包含一千多个星系。“室女座星系团”距离我们约6000万光年。

室女座星系团。ESO / Digitized Sky Survey 2

“本星系群”及附近其他星系群并不隶属于“室女座星系团”,而是与“室女座星系团”一起,共同隶属于一个更大的星系集团——“室女座超星系团(Virgo Supercluster)”。

严格说来,“星系群”和“星系团”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体结构——因为它们内部的星系,互相之间都是有引力束缚关系的;但“超星系团”就不一样了——它们只是一种尺度更大的星系集团的语言表述,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们内部的星系相互之间未必有引力束缚关系。

正因如此,我们在这个尺度上对天体结构的划分就只能依照“观感”来进行。循着这种“观感”,我们发现“室女座超星系团”隶属于一个更大的结构——它是“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Laniakea Supercluster)”的一个分支。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主体部分。Andrew Z. Colvin / Wikipedia

很多超星系团都与“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相连,比如“沙普利超星系团(Shapley Supercluster)”、“赫拉克勒斯超星系团(Hercules Supercluster)”和“孔雀-印第安超星系团(Pavo-Indus Supercluster)”等。这些超星系团都非常庞大,每一个都绵延数亿光年。

如果把大尺度宇宙比作一个挤满了肥皂泡的浴缸,那么超星系团就是肥皂泡的膜,它们把一个个肥皂泡连接在一起——但这些肥皂泡的内部却是空的。这些宇宙肥皂泡的空腔被称为“宇宙空洞(Cosmic Void)”。

“宇宙空洞”的内部是星系的荒漠——当然也不是一无所有,但是星系的数量极少,如同沙海中的绿洲一样罕见。许多空洞有名字,比如“玉夫座空洞(Sculptor Void)”、“大犬座空洞(Canis Major Void)”和“牧夫座空洞(Boötes Void)”等。其中最大的一些直径可达3亿光年。充斥这3亿光年的,是满满的“虚无”。

要想弄明白我们在这样的大尺度宇宙中的位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银河系内充斥着各种尘埃,它们遮挡了我们的视线。宇宙学家只有使用各种非常规手段,比如在红外线或射电波波段上观测,才能看清楚它们背后有什么。

宇宙学家艰难地发现,我们的银河系,连同它“附近”的所有星系,都在朝着与“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距离最近的“沙普利超星系团”方向的一个未知目的地运动。但是根据观测,“沙普利超星系团”的质量(包括它含有的“暗物质”)不足以把银河系拉动到现在的速度。必然有额外的力量,要么在前方帮助“沙普利超星系团”,要么在相反的方向推动我们。

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它究竟来自何方,迄今依然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在银河系与“沙普利超星系团”相对的另外一侧,存在着一个未知的宇宙空洞,甚至可能是一个“超级空洞”。它的存在,产生了一种所谓的“偶极排斥(Dipole Repeller)”效应,将银河系推向了相反的方向。

所谓“偶极排斥”效应,指的是假如星系处在一个巨大的空洞附近,那么由于它唯独缺少空洞所在方向的引力拉动,就会倾向于向着远离空洞的方向运动,就好像空洞在推动星系一样。但事实上,空洞什么也没干。但这只是诸多观点之一,究竟这种推动银河系的神秘力量来自何方,依然是个谜。

沙普利超星系团。ESA / Planck Collaboration / Rosat / Digitised Sky Survey

 

 

中澳两国天文学家发现神秘宇宙信号 “它仿佛是一个幽灵”

在无尽的宇宙中,还有多少我们没有发现的现象?至少,本周《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这一次,来自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宇宙信号

研究团队利用位于西澳大利亚的默奇森宽场阵列(MWA)观察到的,是一个时而明亮,时而暗淡的信号源:在持续30~60秒的爆发期,剧烈释放的能量让它成为同波段最明亮的射电源之一;随后天体陷入超过17分钟的沉寂,直至再次爆发。 整个爆发周期的时长约为18分钟。 在2018年1月至3月间,这个信号源不时地闪烁——MWA先后71次捕捉到这个信号。但在此之后,它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的天体物理学家Natasha Hurley-Walker博士说:“这是完全在意料之外的。对天文学家来说它仿佛是一个幽灵,此前从未发现有天体能做到这一点。”相对于宇宙来说,这个天体离我们很近,“只有”大约4000光年,就在银河系的后院。

▲图中的白色标志,代表此次观测到的信号源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图片来源:Dr Natasha Hurley-Walker (ICRAR/Curtin)】

这个天体的奇异之处,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事实上,天体时而明亮、时而暗淡,这种周期性现象本身并不罕见。天文学家将这些天体称作“暂现源”,它们记录的往往是巨大的天体死亡时,或者是天体的遗骸爆发的现场。

根据这个周期的长短,已知的暂现源分为两大类:在高频射电波段,超新星这样的慢速暂现源每次爆发可能会持续数日,随之而来的是长达几个月的漫长消失期;另一类是快速暂现源,例如脉冲星,爆发周期可能只有短暂的几毫秒至几秒。

这次发现的新天体与脉冲星同属低频射电天空,但其18分钟的爆发周期,比已知的最长的脉冲星爆发周期还要长9倍,这样的周期是此前从未观测到的。

这个首次出现的神秘天体究竟是什么?研究团队随后展开了分析。天文观测与数据分析显示,这个异常明亮、比太阳还小的天体释放出高度偏振的射电信号,这说明这个旋转的天体拥有极强的磁场。在已有的理论中,有一种被预言可以存在的天体,符合这个全新天体的特征,这就是 超长周期磁星

▲最新天体的艺术概念图(如果它的确是一颗磁星)(图片来源:ICRAR)

“此前有理论预言,存在一种缓慢旋转的中子星。但没有人预料到可以直接观测到这种天体,因为我们没有想到它会如此明亮,” Hurley-Walker博士说,“通过某种方式,它将磁场能量转化为射电波的效率,比此前发现的天体都要高。”此外,研究团队指出,该天体同样有可能是拥有超强磁场的白矮星。它的确切身份,还需要更多后续研究来确认。

对于“外星文明产物”这样的猜想,Hurley-Walker博士同样给出了回应:“我考虑过这种可能性,但它覆盖的频率波段之宽,只可能是自然天体的过程,而不是人为信号。”

这个全新天体的发现,离不开观测设备性能的提升。完成此次观测的MWA观测波段在70兆赫兹至300兆赫兹之间。这个视场(即能观测的范围)宽阔、灵敏度极高的设备是巡视整个宇宙、探索未知现象的有力工具

▲默奇森宽场阵列(图片来源:Pete Wheeler, ICRAR)

最早注意到这个信号的,是科廷大学的博士生Tyrone O'Doherty。去年年初,当时还是本科生的O'Doherty在整理MWA的观测数据时,发现了这个异常信号。他说:“很高兴能看到,我在去年看到的射电源最终成为如此奇异的天体。”

当然,观测到这个信号只是起点,要揭示它的特征,还需要大量数据处理工作。“这项研究的数据量非常大,生成的图像在一千万张以上。” 本文第二作者,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助理研究员的张翔博士介绍道。上海天文台的中国SKA区域中心原型机与澳大利亚的Pawsey超算中心、CSIRO Pearcey超级计算机等共同承担了这项研究的数据处理工作。

 

科学家首次探测到在太空自由飘荡的“流浪黑洞”

近日,天文学家首次探测到在太空自由飘荡的黑洞。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理论上有很多黑洞在太空自由游荡。但由于黑洞处于黑色的浩瀚太空,因此难以被发现。以往的研究表明,通常在恒星寿命结束时,核心坍塌可能会形成黑洞。

本次,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家凯拉什·萨胡(Kailash Sahu)领导的研究团队借助“微引力透镜”效应首次发现了一颗在星际空间的“流浪黑洞”。数十位科学家将这一发现合作发表在arXiv上。

“微引力透镜”效应最著名的一次是发生在2011年。当时科学家借助哈勃空间望远镜看到一颗大约2万光年外的恒星突然亮了起来。这意味着当时有一个巨大的天体从恒星面前经过,恒星发出的光线被这个巨大天体产生的引力所扭曲,导致恒星好像突然变亮了。因此在“微引力透镜”效应中,作为背景的物体常常会显得异常明亮。此外,如果定位足够准确,当巨大物体从恒星前面经过时,望远镜甚至会看到恒星发生轻微的移动。

出于好奇,萨胡研究团队开始分析哈勃望远镜关于这颗恒星的数据,并一直观察其光线的变化。团队希望这种亮度的突变是由于黑洞导致。此外,他们还利用天体测量学技术,检测到恒星的位置发生了轻微变化。

研究人员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只可能是一个人类看不见的移动物体,例如黑洞,在经过恒星时对其发出的光施加了引力。

随后的六年时间里,团队继续研究这颗恒星及其发出的光线。他们探测了经过恒星的巨大物体的亮度,但没有探测到任何亮度,证明了这个物体并不是如褐矮星的天体。此外,“微引力透镜”效应的持续时间必须足够长,以证明存在一个特别深的重力井(由于天体的重力而形成的井状旋涡)。

2011年该恒星的“微引力透镜”效应持续了300天,足以指向经过恒星的物体是一个巨大黑洞。

研究人员表示,多个证据能够有力证实这颗自由漂浮的“流浪黑洞”的存在。并且,他们测算出了这颗黑洞的质量约为太阳的7.1倍。

根据这一重量,科学家估算出这颗“流浪黑洞”的运动速度约为每秒45公里,比其周围的银河系恒星快很多。这样的速度差异也说明了黑洞诞生的一种可能:一个超大质量的恒星爆炸可能创造了黑洞,并使其在太空“流浪”。萨胡估计,这一爆炸事件大约发生在1亿年前,但很难证实,因为目前没有明确的方法来探寻黑洞的来源。

 

火星上的陨石坑

 

 

中国“天眼”可能已搜索到外星文明:识别尚待时日

宇宙中是否有外星人?这是人类探索了几百年的难题,各种UFO事件层出不穷,外星电影也比比皆是,而中国“天眼”望远镜有可能已经搜索到外星文明,只是现在还没有识别出来。

“天眼”指的是中国的FAST射电望远镜,日前中国科学院FAST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彭勃表示,“FAST(中国大射电望远镜)收到的信号里也很可能有外星文明信号,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时间去识别。”

中国“天眼”可能已搜索到外星文明:识别尚待时日

FAST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一处喀斯特洼地中,直径500m,占地面积约30个足球场大,天顶覆盖角度为40°,工作频率为70MHz-3GHz,是世界上仅有的规模最大,也是最灵敏的巨型射电望远镜,其已被列入中国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在此之前,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物理学副教授扎扎·奥斯曼诺夫教授研究后认为,这个望远镜足够灵敏,他可以在外星人入侵之前就发现他们的冯诺依曼探测器,让人类提前预警。

所谓冯诺依曼探测器,是匈牙利裔物理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及美国数学家提出的一种设想,它可以自我复制,可以利用任何恒星系统中发现的原材料进行自我复制,并探索宇宙,如果检测到冯诺依曼探测器,那就可以证实有外星人存在。

 

图片

NGC 628是我们天空中最壮观的星系之一,它也被称为幻影星系或M74,是一个“宏伟设计”的旋涡星系:一个具有突出、结构良好且相对清晰的旋臂。而且,M74距离我们只有3,200万光年,可以提供大量的研究细节。

图片

这个星系距离我们只有2,400万光年,是一个棒旋星系,棒状位置被认为是丰富的恒星形成区域,因为气体被向内引导到它们的中心。

 

 

 

比大熊猫还稀有!四川再次发现国宝级怪鸟,全球仅有一千只

在四川的深山密林中,曾惊现一种极为稀有的国宝级怪鸟 —— 海南鳽,它的珍贵程度甚至超越了国宝大熊猫,全球野生种群数量寥寥,仅约 1000 只左右,被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

比大熊猫还稀有!四川再次发现国宝级怪鸟,全球仅有一千只

海南鳽是中型涉禽,其外貌独具特色。头顶及羽冠呈现黑色,眼睛大而有神,虹膜漆黑,眼周环绕着黄绿色,其后有一条醒目的白色纹延伸至耳羽上方,仿若精致的白耳装饰,这也是它 “白耳夜鹭” 别名的由来。

比大熊猫还稀有!四川再次发现国宝级怪鸟,全球仅有一千只

嘴部尖细且为黑褐色,下嘴基部呈黄色。颈部侧面是淡黄褐色,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则布满褐白色相间的条纹,翅膀上的覆羽为灰色并带有白色斑点,双爪显现黄绿色。

比大熊猫还稀有!四川再次发现国宝级怪鸟,全球仅有一千只

它的生活习性极为特殊。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以及其他水域周边,偏好那些人迹罕至、林木繁茂且隐蔽性极佳的环境,对栖息地的水质和整体环境要求严苛。

比大熊猫还稀有!四川再次发现国宝级怪鸟,全球仅有一千只

海南鳽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总是在夜晚出动觅食,食物多为小鱼、小虾、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以及昆虫等。它生性孤僻,不喜欢群居与鸣叫,常常独自行动,而且极为怕人,稍有动静便隐匿起来,这也使得它在自然界中极为神秘,难以被发现和深入研究。

 

 

身高3米的史前巨猿集体灭绝,竟是因为……

直立身高可达3米、体重最大可达300公斤,地球史上体形最大的灵长类步氏巨猿的灭绝谜题,近日被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解开。研究发现,对摄食行为和食物偏好的执着,使步氏巨猿无力适应环境改变,在29.5万至21.5万年前走向灭绝。

步氏巨猿生活场景复原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

相关成果11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步氏巨猿曾广泛分布于以广西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如今,却只有近2000颗牙齿和4件不完整的下颌能证明它们曾经存在。当时生存于同一地区的其他灵长类都成功适应了环境并繁衍生息,为何唯独给人印象无比强大的巨猿难逃灭绝宿命?

步氏巨猿巨大的下颌化石。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引领的一项国际合作多学科综合研究,解开了萦绕在古生物学界多年的谜团。研究团队自2015年起在广西调查了数百处洞穴化石地点,从中选取22处进行样品采集,其中包括11处产出步氏巨猿化石的地点,以及11处时代较晚未产出步氏巨猿化石的地点。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将6种独立的测年技术应用于含化石堆积物和化石本身,获得157个放射测量测年结果。这些年代数据与孢粉、哺乳动物群以及牙齿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微磨痕等8个方面的分析结果相结合,全方位展现了步氏巨猿灭绝的前因后果——

步氏巨猿的生存环境、摄食行为、灭绝过程随时间发展的变化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

约230万至70万年前,偏好果实、花朵等食物的步氏巨猿曾在资源丰富的森林中兴盛繁荣。而后,随着季节性增强,森林逐渐退化,草地大幅增加。生存环境变化让步氏巨猿偏好的食物逐渐匮乏,但它们仍然依赖缺乏营养的备选食物,食物多样性大为减少;同时,它们的体形越来越大、越发笨重,摄食地理范围大幅缩小,致使种群不断萎缩,最终在29.5万至21.5万年前灭绝。而作为步氏巨猿的近亲,猩猩的体形变得更小更灵活,还改变了摄食行为和栖息地偏好,得以繁衍至今。

 

 

奇异福建龙和政和动物群生态复原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

鸟类至少在晚侏罗世就和非鸟类兽脚类恐龙发生分化。而鸟翼类包括所有现代鸟类以及中生代的原始鸟类,因此侏罗纪的鸟翼类对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演化至关重要。已知的侏罗纪鸟翼类仅有近鸟龙和其相似物种,多在我国东北地区距今1.66至1.59亿年的燕辽生物群,这与约1.3亿年前白垩纪早期出现的大量鸟类在时间上有长达3000万年的空白。

奇异福建龙正型标本、分支系统树和古地理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

奇异福建龙正型标本、分支系统树和古地理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

 

 

返回

 

友情链接汉字源网字形查询

联系方式

邮箱:dvmei@126.com

http://www.xjiedv.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苏ICP备19002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