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命宇宙

纪实视频

多维视界
视觉共享
登录
home
Life and the Universe
Documentary shooting
Full View
Visual sharing
Sign in

中医文献

近代中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专著---

《祖国医学治疗癌症方药的探索》

此书作者: 姚伯藩(1903年--1969年)

姚伯藩(1903年--1969年),生前曾任南京市中医院内科、肿瘤科主任专家,江苏省中西结合专家治疗组成员,南京市政协委员。

1917年,14岁的姚伯藩拜南京名医杨伯雅先生为师,自此开启了一生的从医之路。

1922年,参加了当时的江苏中医资格考试,取得中医开业资格。同年加入南京市医药联合研究会。

1956 年南京市中医院成立时,姚伯藩成为该院的主要业务骨干之一,为南京市中医院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擅长内科、妇科及肿瘤科,处方简约,尤其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治疗上具有独到见解。

他在医院工作多年(直到69年逝世),一直是南京市中医院的主要业务骨干,在中医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祖国医学治疗癌症方药的探索》由南京市中医医院于 1960 年出版。 / 平装 / 32开 / 35页 ,书作者:姚伯藩。

 

这本书在中医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意义

时代特色鲜明:成书于 1960 年,当时现代医学对癌症的治疗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中医领域对于癌症的系统研究也相对较少。该书的出现,代表了当时中医界在癌症治疗领域的积极探索,是那个时期中医治疗癌症的重要文献记录,为研究中医治疗癌症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地方经验总结:由南京市中医医院编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中医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思考,是地方中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医在不同地域针对癌症治疗的探索和应用,丰富了中医治疗癌症的地域经验。

 

学术价值

理论探索价值:对祖国医学中与癌症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可能涉及对癌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如从中医传统的气血、经络、脏腑等理论角度分析癌症的发生发展,为后续中医肿瘤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方药整理贡献:重点对治疗癌症的方药进行了探索和整理,收集和总结了当时临床应用的一些中药方剂和药物,为后来中医抗癌方剂的筛选、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挖掘和传承中医抗癌方药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方药经验为后续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药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筛选有效药物等。丰富了中医肿瘤学理论,推动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

 

临床指导意义

实践经验借鉴:书中记载的方药和治疗经验是基于临床实践总结而来,对于当时及后来的中医临床工作者在治疗癌症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为中医临床医生提供了具体的用药思路和方法,可启发他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实际,灵活运用这些方药或进行创新。

治疗思路拓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强调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这种治疗思路为现代中医肿瘤学所继承和发展,对于拓展癌症治疗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推动学科发展

促进中医肿瘤学发展:在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后来中医肿瘤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早期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探索,激励着更多的中医工作者投身于肿瘤治疗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中医肿瘤学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激发研究热情:这本书的出版可能激发了当时及后续中医界对癌症治疗研究的热情,引发了更多关于中医治疗癌症的讨论和研究,为中医在癌症治疗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1960年,《祖国医学治疗癌症方药的探索》

100多种治癌草药及几十种治癌验方。仅此一本。

图1

图2

  • 图3

图4

图5

图6

 

姚伯藩部分医案手稿

 

 

姚伯藩早期坐诊医案处方(20例)

(具体年份不详,估计在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期间)

 

姚伯藩在中医领域的学术著作除了《祖国医学治疗癌症方药的探索》外,还有以下这些:

《毒药中毒急救法》:

该书由南京市卫生局药政管理处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姚伯藩担任审核。书中介绍了中药常用中毒解救药方等内容,为中药中毒急救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参与编纂相关辞书:

在《中医大辞典》等相关中医辞书的编纂过程中,姚伯藩作为名老中医受邀参与审阅修改、审订工作,为中医辞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贡献了力量。

 

 

1956年8月姚伯藩(前右)在北京卫生部开会期间与其他江苏代表合影

 

部分中医治疗癌症的经典方药

由于目前难以获取《祖国医学治疗癌症方药的探索》原书内容,无法确切给出其中提及的所有经典方药,为大家提供一些常见的治疗癌症的经典方药如下: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六君子汤:适用于肺脾气虚证,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麦味地黄汤:针对肺阴虚证,能滋阴润肺。

四物汤:用于气滞血瘀证,有活血化瘀之效。

二陈汤:可治疗痰热阻肺证,能化痰止咳、清热降火。

 

食管癌

启膈散:针对痰气阻膈证,有化痰理气的功效,可缓解吞咽困难等症状。

通幽汤:适用于瘀血阻膈证,能活血化瘀,改善食管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疼痛。

增液汤合沙参麦冬汤:用于阴虚热结证,可养阴生津,润燥通便。

补中益气汤合右归丸:针对气虚阳微证,能补气升阳,温补肾阳。

 

前列腺癌

八正散:针对湿热蕴结证,可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桃仁红花煎:用于瘀毒内结证,能活血化瘀,解毒散结。

真武汤:适用于肾阳亏虚证,有温阳利水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合左归丸:治疗肝肾阴虚证,可滋补肝肾,养阴生津。

 

胰腺癌

三仁汤:针对湿热蕴结证,能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大柴胡汤或黄连解毒汤:可治疗毒壅盛证,有清热解毒,攻下实热的功效。

二陈汤或平胃散:用于湿阻中焦证,能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一贯煎或玉女煎:针对阴虚内热证,可养阴清热,生津润燥。

八珍汤或归脾汤:适用于气血两虚证,能补气养血,健脾养心。

 

胃癌

四君子汤:治疗脾气虚证,可健脾益气,促进消化。

益胃汤:针对胃阴虚证,能养阴益胃,生津润燥。

四物汤:用于血虚证,有补血活血的作用。

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适用于脾肾阳虚证,可温补脾肾,散寒止痛。

清胃散或泻心汤:针对热毒证,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膈下逐瘀汤:用于血瘀证,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针对肝胃不和证,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乳腺癌

海藻玉壶汤:针对气滞痰凝证,有化痰散结,行气活血的功效。

逍遥散合左归饮:治疗冲任失调证,可调和肝脾,补肾养血。

仙方活命饮:针对毒热蕴结证,能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八珍汤:适用于气血两虚证,可补气养血。

沙参麦冬汤:针对气阴两虚证,能益气养阴,润肺生津。

桃红四五汤:用于瘀毒互结证,可活血化瘀,解毒散结。

 

结直肠癌

四神丸或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肾阳虚证,可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知柏地黄汤合清肠饮:针对肝肾阴虚证,能滋补肝肾,清热利湿。

八珍汤或归脾汤:适用于气血两亏证,可补气养血,健脾养心。

二陈汤或葛根芩连汤:用于痰湿内停证或肠道湿热证,可燥湿化痰或清热利湿。

膈下逐瘀汤:治疗瘀毒内结证,可活血化瘀,解毒散结。

 

 

参考一些中医治疗癌症的经典案例及对应方药:

攻癌夺命汤治疗多种恶性肿瘤1

李可老中医的攻癌夺命汤由海藻、生甘草、木鳖子、醋鳖甲、蛇舌草、夏枯草等 19 味药组成。本方来源于兰州名医董静庵先生的 “海藻甘草汤”,李可老中医为增加疗效,不仅将药量增加,还加入多味药物。该方以海藻、甘草相反相激,木鳖子、生半夏、雄黄以毒攻毒,合大队攻癌破坚、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品为君,以鳖甲、消瘰丸养阴扶正为臣,以活血化瘀虫类搜剔引入血络为佐使。曾治愈甲状腺腺瘤、颈淋巴结核、脑瘤术后复发等多种疾病,对于痰核、痰毒,痰瘀互结,热毒炽盛等多种恶性肿瘤,尤对头颈部、淋巴系统、消化道癌肿效果显著。

 

多首方剂治疗晚期胃腺癌2

治疗晚期胃腺癌使用了三首不同处方。第一方从 1990 年 2 月 22 日起服至 3 月底,连续服用四十天,药物有生黄芪、生地榆、猪茯苓、蓬莪术等,侧重清热解毒、制癌与化痰散结。第二方从 1990 年 4 月 1 日起服至 8 月初,连续服用四个月,药物有生黄芪、党参、焦白术、甘草等,偏于温养,补中有攻,攻补兼施。第三方从 1990 年 8 月 5 日起共服二十一帖,药物有生黄芪、大党参、焦白术、焦苡仁等,寓攻于补,扶正御邪。三方中共有之药为黄芪、党参、白(苍)术、茯苓、莪术、丹皮、红枣、甘草,具有健脾益气、清热散结之功。

 

犀黄丸加味治疗癌瘤3

沈绍功老中医的犀黄丸加味方中,贵重药有麝香、牛黄、西洋参等,一般药有生黄芪、当归、生杜仲等。该方既有牛黄、熊胆、羚羊角等清热攻毒,又有西洋参、冬虫夏草、灵芝、仙鹤草扶正抗癌,炒白术、焦三仙、生鸡内金健脾消食,生黄芪、当归、生杜仲、桑寄生等气血阴阳双补,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全方既避免了苦寒伤胃及活血动血之虞,又发挥了扶正抗癌之效,可用于多种癌瘤的治疗。

 

朱良春经验方治疗多种癌症4

国医大师朱良春的经验方由仙鹤草、白毛藤、龙葵、槟榔片、制半夏、甘草组成,仙鹤草要单独煎煮,煎取汁备用,其他药物一同煎取汁,和仙鹤草煎汁混合服用。功用为解毒抗癌,镇静镇痛,主治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癌症进行加减,如胃癌加党参、白术、茯苓;食管癌加急性子、六神丸;肺癌加白茅根、黄芪、瓜蒌等。

 

中医关于癌症治疗的最早专著是**《疡科心得集》,由清代高秉钧于1805年**撰写。该书首次系统总结了癌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标志着中医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初步理论化。

 

 

一些中医在相关病症方面的临床案例

治疗胃癌案例:有一位 65 岁的男性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切除,且身体较为虚弱,不耐受化疗。中医医生辨证认为患者属于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证。采用了以健脾和胃、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为治法的中药方剂,如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厚朴化痰燥湿,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等活血化瘀、解毒抗癌。同时配合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以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经过 3 个月的治疗,患者食欲明显增加,腹胀、腹痛等症状减轻,体重有所上升,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继续治疗半年后,复查胃镜及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生长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治疗乳腺癌案例:一位 48 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在进行了手术及放化疗后,出现了严重的乏力、盗汗、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且白细胞计数偏低,免疫力低下。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给予以益气养阴、扶正固本为原则的中药调理。药用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等益气养阴,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养心安神,焦三仙、鸡内金等健脾和胃。经过 2 个月的中药调理,患者乏力、盗汗等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食欲恢复,白细胞计数也逐渐回升,身体免疫力增强,能够更好地耐受后续的康复治疗。

 

治疗乳腺癌案例:一位 48 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在进行了手术及放化疗后,出现了严重的乏力、盗汗、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且白细胞计数偏低,免疫力低下。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给予以益气养阴、扶正固本为原则的中药调理。药用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等益气养阴,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养心安神,焦三仙、鸡内金等健脾和胃。经过 2 个月的中药调理,患者乏力、盗汗等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食欲恢复,白细胞计数也逐渐回升,身体免疫力增强,能够更好地耐受后续的康复治疗。

 

 

1960年,《祖国医学治疗癌症方药的探索》

100多种治癌草药及几十种治癌验方

 

《祖国医学治疗癌症方药的探索》

对现代中医治疗癌症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理论认知方面

整体观念的强化:该书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癌症虽表现于局部,但与整体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这启示现代中医在治疗癌症时,不能仅局限于针对肿瘤本身,更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如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改善内环境,增强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

病因病机的挖掘:书中对癌症病因病机从中医角度进行了分析,如正气亏虚、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这为现代中医研究癌症提供了理论基础,提示要深入挖掘癌症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从传统中医理论中探寻新的观点和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临床实践方面

辨证论治的应用: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精髓,不同的癌症患者,即使患同一种癌症,由于个体差异,其辨证结果可能不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区别。现代中医应遵循这一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准确辨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对于肺癌患者,辨证为肺脾气虚者,采用健脾补肺之法;辨证为肺阴虚者,则以滋阴润肺为主。

经典方药的运用:书中记载的经典方药和经验方剂为现代临床提供了参考。现代中医可以在继承这些方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临床实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例如,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明确这些方剂中药物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优化方剂组成、提高疗效提供依据;还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对方剂进行加减化裁,灵活运用。

多法联用的思路:书中可能涉及多种中医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经验,如中药内服与外用、针灸、推拿等方法相结合。这启示现代中医在治疗癌症时,应拓宽治疗思路,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发挥中医治疗的综合优势,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方法方面

经验总结与传承:该书是对当时中医治疗癌症经验的总结,体现了经验传承的重要性。现代中医应重视对老中医经验、民间验方等的收集、整理和传承,通过跟师学习、学术交流、建立数据库等方式,将宝贵的经验传承下来,并加以研究和应用。

中西医结合研究:成书时期正是中西医交流融合的阶段,这启示现代中医在治疗癌症时,要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一方面,中医可以借鉴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更准确地了解病情;另一方面,与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减轻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药物研发方面

中药资源的挖掘:书中对治疗癌症的中药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应用,提示现代中医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丰富的中药资源,寻找更多具有抗癌活性的中药。通过对传统中药典籍的研究、民间草药的调查以及现代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的筛选,发现新的抗癌药物和有效成分。


复方研究的方向:中医治疗癌症多以复方用药为主,该书的方剂为复方研究提供了基础。现代研究应加强对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复方协同作用的科学内涵,为开发高效、低毒的抗癌中药新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姚伯藩先生简介

姚伯藩先生(1903年--1969年)是南京市中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医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以下是他的简要介绍:

 

1. 生平背景

出生与早年:1903年夏历2月18日生于扬州,早年接受传统中医教育,14岁时拜师於金陵名医楊伯雅先生门下,他贫而好学,未及半载,即陪侍先生为患者析病理,开处方,每日出诊深夜始返,颇少时间自修,而不得不鸡鸣即起,刻苦自习,由是医术愈精。同时也奠定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

职业生涯:1922年,参加了江苏中医资格考试,并加入南京市医药联合研究会,取得开业资格,开启了人生独立行医之旅。

1951年至53年参加市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

1954年底,由市卫生局派往市直属医院筹办中医科,任主治医师。

1956年7月任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56年4月1日加入农工民主党。1956年11月为南京政协第五届委员。1960年加入共产党。

2. 贡献与成就

医院创建:参与创建南京市中医医院,推动了南京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临床实践:擅长内科、妇科及肿瘤科,处方简约,融合古今,医术精湛,尤其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治疗上有独到见解。

学术研究:致力于中医经典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推动了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人才培养:重视中医教育,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为中医药事业输送了骨干力量。

3. 社会影响

地方影响:在南京及周边地区享有盛誉,深受患者信赖。

行业贡献:积极参与中医药学术团体活动,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4. 个人品质

医德高尚:以患者为中心,性格开朗,真诚大度,责任心强,乐善好施,深受患者尊敬。

治学严谨:在学术研究中一丝不苟,为中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姚伯藩先生作为南京市中医院的创始人之一,不仅在临床和学术上成就卓著,还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姚伯藩先生早年的部分手记书稿

 

姚伯藩生平

1903年夏历2月18日生于扬州,1969年2月2日晨因心肌梗死猝于南京。享年66岁。

5岁时,即从丹徒戴云程先生学习古文,以期应试科举,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除科举,而改习医。

1915年除继续读书外,又从邱小亭先生学习医经本草。

1917年2月、14岁时拜师於名医楊伯雅先生门下。

他贫而好学,未及半载,即陪侍先生为患者析病理,开处方,每日出诊深夜始返,颇少时间自修,而不得不鸡鸣即起,刻苦自习,由是医术愈精。

1922年,江苏警察所首次举办中医资格考试,规定投考年龄须满二十五岁,他当时年方十九,于是虚增六岁,应试及格,取得开业资格。

同期加入南京市医药联合研究会。

1924年经介绍至下关静海寺街之乐善堂开诊。

1926年应聘至洪武路卢妃巷之仁育医院任医员。

1930年春由同学陆君介绍,成为实业部的中医雇员。

1938年5月到长乐路145号的同恒春药店坐堂行医达17年。

1951年至53年参加市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

1954年底,由市卫生局派往市直属医院筹办中医科,任主治医师。

1956年7月任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1956年4月1日加入农工民主党。

1956年11月为南京政协第五届委员。

1960年加入共产党。


他性格开朗,真诚大度,责任心强,乐善好施,富于同情心,深受患者尊敬。

姚伯藩(后排右二)与家人合影

 

1961年,部分患者在治愈后与医务工作者合影。前第二排右六者为姚伯藩

 

 

建国前和建国初金陵名医资料

1、 建国前的名医

朱子卿、随仲卿、武俊卿、王小石、徐近人、杨伯雅、
隋翰英、赵子新、程调之、高锦堂、钱木斋、黄慎斋、
万朗斋、孙也韩、张简斋、濮凤笙,汪绍笙,周柳亭、
王翰臣、井振亚、赵渭川、杨绍伯、朱亦丹、戴润生、
王亭东、刘少如、葛慰堂、毕正清、贾受权、荆金芳、
韩永福、张栋梁、梁筱亭、丁辅廷、曹渭渔、邓鲁泉、
程寿山、王励吾、张筱川、冯端生



2、 建国初期的名医

南京市中医院:姚伯藩


鼓楼医院:马翰波、金友兰、严品清、韩世荫
南京二院:褚篷仙
门西医院:谌慕韩、朱卓甫、石筱轩、梁继亭
玄武中医院:徐绍培(丹凤街)、谌达夫(长江卫生所)、金礼园(大行宫)
秦淮中医院:郭受天、戴洛卿(三山街)、徐绍如(大油)

民间名医:


徐绍如、胡乐之、温燕西、陶本铎、徐来青、鲁少夫
杨伯英、林镇斋、张友直、凌颂芬、王祥孙、陈思可、
沈济时、张幼诚、邓竞龙,鲁莪山、王井伯、杨超群、
凌颂共、由 崑

 

 

视觉共享交流 ,包含:纪实图片 / 纪实短视频 / 动漫 / 绘画/ 艺术 / 科普鉴赏 等

联系方式

邮箱:dvmei@126.com

http://www.xjiedv.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苏ICP备19002495号